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学>>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2016年修订)
2016-11-03   基础教研室 审核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2016修订)

(供本科各专业使用)

I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本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个大的方面,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恋爱婚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与法治观念教育、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与规范知识教育等。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部分注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分掌握、理解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

四 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组,2015年修订版。

II 正文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一 教学目的

绪论部分着重围绕时代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要求,帮助大学生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促使其认识到其肩负的历史使命。通过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部分是本教材的前提和切入点。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大学生活的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把握人生的关键时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做好承担历史使命的准备。把个人立业成才的追求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尽快进入创造性学习阶段。

(三)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 教学内容

(一)适应人生新阶段

1 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

2 更学习理念

3 确立成才目标

(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 思想道德与法律

2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四)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1 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2 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 教学目的

理想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

二 教学要求

(一)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二)自觉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三)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

三 教学内容

(一)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1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2 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 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3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 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3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二 教学要求

(一)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二)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三)自觉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

(四)了解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把弘扬时代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三 教学内容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1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3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2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3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4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 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

2 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3 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一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履行对祖国、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 教学要求

(一)正确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重要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

(二)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

(三)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四)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各方面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与处境。

三 教学内容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 人生与人生观

2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3 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4 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 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2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3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2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3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4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一 教学目的

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二)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四)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三 教学内容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3 道德的历史发展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 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2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3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1 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2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3 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 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3 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一 教学目的

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了解公共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努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自觉遵守婚姻家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使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明确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即道德和法律;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践行社会公德规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使大学生掌握职业道德和职业中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在艰苦中创业,在实践中成才;掌握婚姻家庭的道德和法律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全面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一)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锤炼高尚品格。

(二)了解职业的本质内涵,把握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主要法律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三)摆正爱情在人生发展中的位置,认识婚姻与家庭的关系,自觉遵守婚姻家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二 教学要求

(一) 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引导大学生认识到遵守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掌握社会公德的特点、基本内涵和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培养学生运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分析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无序和不规范现象,以及解决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的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文明的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

(三)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自觉增强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实践公德规范和遵守法律规范。

三 教学内容

(一)社会公德

1 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2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3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二)职业道德

1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2 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3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三)家庭美德

1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2 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3 弘扬家庭美德

(四)个人品德

1 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2 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3 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历史发展,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引导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 教学要求

(一)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运行机制。

(二)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和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规定,弄清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及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国家结构形式和我国国家机构状况,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增强公民意识,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及其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和特征,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三 教学内容

(一)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1 法律的词源与含义

2 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3 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2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3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三)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1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2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3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3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一 教学目的

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正确理解主要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明确公民在相关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 教学要求

(一)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实践。

(二)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建设的基本关系,逐步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形成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认识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和尊严,树立并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三 教学内容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4 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1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2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3 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三)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 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2 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一 教学目的

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法律权利和人权的关系,明确公民在相关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 教学要求

(一)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实践。

(二)准确认识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了解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的特点。

(三)正确处理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1 法律权利

2 法律义务

3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二)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1 政治权利与义务

2 人身权利与义务

3 财产权利与义务

4 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5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

(三)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1 依法行使权利

2 依法救济权利

3 尊重他人权利

4 依法履行义务

III 教学组织与考核方法

一 实施机构

本课程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负责教师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等。

三 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分组学习实践+分组实践汇报”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如下。

(一)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分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理论讲授两部分。

1 教师理论讲授: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为学生安排自主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组织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广泛地讨论等。

2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在课下充分利用网络来观看视频讲座、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电子书、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组学习实践

教研室根据基础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结合当前时事热点、舆论焦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内容统一设计5-10个选题作为学生分组实践选题,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选题告知学生,让学生从中选取一个选题进行分组实践,6-10人一个小组,每组设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组员就本小组的选题开展学习、研究、讨论和实践,小组完成基于选题的学习实践后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或实践报告,教师对论文或实践报告进行评阅并按百分制打分,以2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三)分组实践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于第15-17周对小组分组学习实践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在教室进行,使用PPT进行,汇报内容应包含小组人员分工、学习讨论过程、实践或讨论结果等。教师对学生汇报进行现场点评和评分(百分制),并按2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四 考核办法

本课程的总评成绩分为理论考试、小组论文(实践报告)、小组实践汇报、考勤、课堂考核等,总评成绩构成比例如下:

考试(50%)+小组论文或实践报告(20%)+小组实践汇报(20%)+考勤、课堂提问或考核(10%)=总评成绩(100%)

Baidu
sogou